白露时节,秋气肃杀,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易使人情绪波动。萧索之秋,焚香心安宁。
【著名伽罗<白菊>与两个武士的殉亡】日本
中国香道颐养性情是文人雅士才思的源泉。中国香道的沿袭发展能够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高度的艺术品质,历代文人雅士功不可没,并且最能代表中国香文化整体特色的也正是文人的香。文人士大夫不仅视用香为雅事,更是将香与香气视为濡养性灵之物,虽不可口食,却可颐养身心。因为古代文人用香,不只是享受芬芳,更是用香正心养神,故文人的香文化也是一种讲究心性的文化,文人的香也是一种启迪心灵、激发才思的催化剂。唐宋以来,整个文人阶层普遍用香,焚香、制香、赠香、写香、咏香,以香会友,种种香事成为文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同时,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咏香的佳作,数量众多,内容丰富,或写熏香的情致,或写香具,或写香品,托物言志,寄予情思。欧阳修有“愁肠恰似沈香篆,千回万转萦还断”;杜甫有“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王维有“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李商隐《烧香曲》有:“八蚕茧绵小分炷,兽焰微红隔云母”;李清照《醉花阴》有:“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瑞脑”指龙脑香,“金兽”指兽型铜香炉)。陆游有“一寸丹心幸无愧,庭空月白夜烧香”宋诗人黄庭坚还曾直言:“天资喜文事,如我有香癖”。其所作《香之十德》“感格鬼神、清净身心、能拂污秽、能觉睡眠、静中成友、尘里偷闲、多而不厌、寡而为足、久藏不朽、常用无碍。”更是对香诸多美好品质的概括。
...中国香道祭天敬圣是中华民族礼仪的表述,在我国,香用于祭祀的历史也可追述至远古时期,当时的先祖们在祭祀中燔木升烟,告祭天地,正是后世祭祀用香的先声。国人焚香祭祀天地、神灵、祖宗、圣人的习惯从商周延续至今,不同的民族、地区和敬奉的对象的不同,具体的仪式规程也各不相同,但无一例外地强调人内心所要保持的正确、良好、纯净的心态,即诚心、恭敬心、清净心、信任之心、感恩之心、慈悲之心、忏悔之心、知足之心等等,只是敬香和所有祭祀活动中最重要的因素。此外,良好的心态必须贯穿到神情、仪态、举止动作之中,达到外在的端庄和虔敬。心中默念(或声念)所敬奉的神明和祈愿的内容,祈愿他人获得幸福,并回报神明的恩典等,同时,用相应的姿势和动作强化自己的信念,如低头、合掌、躬揖、跪拜、匍匐等等,籍着缭绕的烟雾,传达心中那份敬意与追思,以达到感应神灵、敬奉神灵、敬奉先圣、祈福免灾的目的。
...中国香文化第一次跃进性的发展出现在西汉时期。其中,以汉武帝为代表的上层统治者起了主导作用,王公贵族对香的大力推崇直接带动了对香的使用。但是,香之所以在后世能发展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高度的艺术品质,则应归功于历代文人。
...一是普遍性,汉人烧香,少数民族绝大多数也烧香,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乎无处不烧。
二是历史悠久,现存文献《诗经》《尚书》已有记载,则其起源必早于诗书时代即西周。
...香作为一种文化,肇始于春秋,成长于汉,完备于唐。《新唐书·仪卫志》载,当时不仅室内设“蹑席、熏炉、香案”,贵妇身上也佩香具。唐高祖618年至唐德宗791年,通川、雁门、顺化、南海、上洛诸郡及属国向唐宫廷进贡香料数十次,可见香事活动的频繁。又通过鉴真大和尚东渡,传至日本及海外。宋代,香文化达到了鼎盛时期,完全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香文化发展至今,已经不单纯是品香、斗香的概念,而是一种以天然芳香原料作为载体融汇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为一体的感受和美化自然生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创造人的外在美与心灵美的和谐统一的“香”。【中国香道】
... 姐妹元宵结伴游,金吾不禁登城头。走出深闺祛百病,胜到岳阳万丈楼。
六对山人《锦城竹枝词》:『为游百病走周遭,约束簪裙总取牢。偏有凤鞋端瘦极,不扶也上女墙高。』描写当时成都妇女在元宵夜遍游城墙为乐事。
...
沉香:学名Aquilaria sinensis (Lour.)Gilg 又名土沉香、白木香、牙香树、女儿香。瑞香科(Thymelaeaceae),沉香树含树脂的木材带有香气,为珍贵的中药材。沉香树与降香黄檀,均列入国家二级保护濒危树种。沉香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云南、福建等省区,但在其它省区野生分布的沉香已非常少。在云南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州,而且野生存量也不多,主要在保护区内有零星分布。沉香树含树脂的木材带有香气,为我国特有而珍贵的药用植物、天然药库中的瑰宝,是是十大广药之一,能行气止痛、温中止呕、纳气平喘。近年来由于采取沉香供药用,损伤林木极为严重,分布较为集中的林木已被砍尽,现仅有零星散生的残存植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