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时节,秋气肃杀,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易使人情绪波动。萧索之秋,焚香心安宁。
在《红楼梦》中,我们可以读到诸多焚香场景:祭祖拜神、宴客会友,抚琴坐禅……袅袅香烟,卷舒聚散,颇助于营造肃穆、亲切、高雅、温馨、恬淡的气氛。
中国香道颐养性情是文人雅士才思的源泉。中国香道的沿袭发展能够拥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高度的艺术品质,历代文人雅士功不可没,并且最能代表中国香文化整体特色的也正是文人的香。文人士大夫不仅视用香为雅事,更是将香与香气视为濡养性灵之物,虽不可口食,却可颐养身心。因为古代文人用香,不只是享受芬芳,更是用香正心养神,故文人的香文化也是一种讲究心性的文化,文人的香也是一种启迪心灵、激发才思的催化剂。唐宋以来,整个文人阶层普遍用香,焚香、制香、赠香、写香、咏香,以香会友,种种香事成为文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同时,也涌现出了一大批咏香的佳作,数量众多,内容丰富,或写熏香的情致,或写香具,或写香品,托物言志,寄予情思。欧阳修有“愁肠恰似沈香篆,千回万转萦还断”;杜甫有“朝罢香烟携满袖,诗成珠玉在挥毫”;王维有“日色才临仙掌动,香烟欲傍衮龙浮”;李商隐《烧香曲》有:“八蚕茧绵小分炷,兽焰微红隔云母”;李清照《醉花阴》有:“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瑞脑”指龙脑香,“金兽”指兽型铜香炉)。陆游有“一寸丹心幸无愧,庭空月白夜烧香”宋诗人黄庭坚还曾直言:“天资喜文事,如我有香癖”。其所作《香之十德》“感格鬼神、清净身心、能拂污秽、能觉睡眠、静中成友、尘里偷闲、多而不厌、寡而为足、久藏不朽、常用无碍。”更是对香诸多美好品质的概括。
...宋人焚香,常同时使用香炉及香盒。这点从宋代绘画取香的动作中,可以看出来。添香者以食指、大拇指拈出香丸,放入堆满白灰的炉具内。宋代也流行将香料压成“香篆”,将粉末状的香料模子压出固定的形状,然后点燃。
... 人类使用天然香料的历史极其久远,在古代四大文明的发源地,最早使用香料的时间,其有据可考的历史都可以溯及3000至5000年之前。
从现有的史料可知,中国对香料植物的利用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开始了。由于地域所限,中土气候温凉,不太适宜香料植物的生长,所以春秋时期所使用的香木香草种类还不多,主要有兰(泽兰,并非春兰)、蕙(蕙兰)、椒(椒树)、桂(桂树)、萧(艾蒿)、郁(郁金)、芷(白芷)、茅(香茅)等。那时对香木香草的使用方法已非常丰富,不仅有焚烧(艾蒿),佩带(兰),还有煮汤(兰、蕙),熬膏(兰膏),并以香料(郁金)入酒。《诗经》、《尚书》、《左传》、《周记》、《山海经》等都有很多这方面的记述。如《周礼》所记:“剪氏掌除箜物,以攻攻之,以莽草熏之,凡庶虫之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