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颜如芷 ,提灯簪花山水一程。檀香随念,素手研磨清泪一滴,寻香旧梦,转山转水转佛塔。君心相逢,承载中华香文化。

香文 | 静室香斋钟灵秀

檀盒生云异芳袭,馥郁甘甜暑热离。
清茶绢衣澄怀地,微风开纸把诗题。
谁说佛家难思议,证果传经可凭鼻。
漫谈奇妙香严世,嗅出真谛永不迷。


香,既能悠然与书斋琴房,又可缥缈于庙宇神坛;既能在静室闭观默照,又能于席间怡情助兴;既能空里安神开窍,又可实处化病疗疾;既是一种精英文化,又是一种大众文化。究其实,它出身本无固定之标签,唯灵秀造化源于自然。

古人《香谱》记载斯时焚香用的香为经过“合香”方式制成的程式香丸、香球、香饼或香的散末,而非今日之线香。其原料为蜜、枣膏、白芨水、蜡(软香)等等。焚香需要借助炭火之力,并非直接燃烧。焚香时须不断往香炉内添加各种配料,以保证香气的质量。香炉中的炭火燃烧得很慢,火势低微,久久不灭。古人所示焚香的境界,会尽量减少烟气,使香味低回悠长。对于焚香,古书上多有论述,无论琴茶,焚香都是收敛心情的必备程序。焚即灼烧,香即祭拜用,古人多以焚香来祭拜和静心,古时还有“焚香计时”之法。

古人焚香、焚上等香,多是具备皇族贵胄身份的方可有条件使用,是身份的象征;再是一些文人贤士享受高雅品质的象征。

《太平清话》有云:“凡焚香、试茶、洗砚、鼓琴、校书、候月、听雨、浇花、高卧、勘方、经行、负暄、钓鱼、对画、漱泉、支杖、礼佛、尝酒、晏坐、看山、临帖、刻竹、喂鹤,右皆一人独享之乐。”
 
对于焚香之趣,古书上多有论述。著名的有冒辟疆的《品香》和屠隆的《焚香之趣》。古代的雅致文人乐于焚香读书,品茗操琴,以修养心性……无论琴茶,焚香都是收敛心情的必备程序。

比如操琴,琴书记载“...浮暴粗厉之气不除,则不得平和淡静之性。能得清淡平和之性,方能悟得琴中之趣。”故而,琴家操琴之时,往往要洁身、焚香、宽衣,这正是为了使自己身心宽松,自然洒脱,以求清和自在的心境。有此心境,方能与琴道相和。

茶道同理。
当然,喝茶之前不必都要焚香。但是,若通过焚香以示对茶的敬意、诚意也未尝不可。同时,通过焚香,可以摒弃杂念,集中精力以茶事,也是修道的一种好方式。

达磨祖师在其《破相论》中如是说:“烧香者,亦非世间有相之香,乃是无为正法之香也;薰诸臭秽无明恶业,悉令消灭。正法香者,其有五种:一者戒香,所谓能断诸恶,能修诸善;二者定香,所谓深信大乘,心无退转;三者慧香,所谓常于身心,内自观察;四者解脱香,所谓能断一切无明结缚;五者解脱知见香,所谓观照常明,通达无碍。如是五种香,名为解脱知见香,世间无比。佛在世日,令诸弟子,以智慧火,烧如是无价宝香,供养十方诸佛。今时众生不解如来真实之义,唯将外火烧于世间沉檀、薰陆质碍之香,希望福报,云何可得乎?”

焚香之意境深远,古代诗词文人的作品中,常常涉及焚香之文字,以此表达情感。诸如:

清朝纳兰容若《梦江南》写道:昏鸦尽,小立恨因谁?急雪乍翻香阁絮,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
宋代词人李清照《醉花阴》有云: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陆游《书叹》:早得虚名翰墨林,谢归忽已岁时侵。春郊射雉朝盘马,秋院焚香夜弄琴。病酒闭门常兀兀,哦诗袖手久愔愔。浮沉不是忘经世,後有仁人识此心。
陆游《春雨》:胸懹阮步兵,诗句谢宣城。今夕俱参透,焚香听雨声。
张耒《感春十三首》:今晨起何早,盥漱坐南轩。啄木响高柳,春渠鸣乱泉。悠然此时心,默默谁与言。焚香阅素书,濯手开灵篇。神爽道自合,体和真亦全。萧萧毛发轻,浩气驱昏烦。呼童策藜杖,蹑露开中园。撷彼杞与菊,归烹助盘飧。既饱谁与乐,登高望南山。还归酌美酒,兴罢复陶然。
北宋陈与义《焚香》中:明窗延静书,默坐消尘缘。即将无限意,寓此一炷烟。当时戒定慧,妙供均人天。我岂不清友,于今心醒然。 炉香袅孤碧,云缕霏数千。悠然凌空去,缥渺随风还。世事有过现,熏性无变迁。 应是水中月,波定还自圆。

在现代喧闹的都市生活中,同样也需要这种动中求静的意境。假如能在客厅里或书房里摆上一个香炉,焚上一炉香,或闭目养神,或挥毫泼墨,或抚琴一曲,又或品读名著……便可静静地感悟到淡香中带来的奇妙感受。当然,若是熏香,还有助于提神醒脑、消除疲劳,可使浮躁的心情变得安静和踏实。更何况,如擅香之香气还具清除室内污浊之气,令人神定气闲之功用……故而,静室焚香,闲中雅趣,自得其乐矣!

据古书记载,古人有九大雅事:焚香、品茗、听雨、赏雪、候月、酌酒、莳花、寻幽、抚琴,皆为修身养性之益事。而今,于身处喧嚣尘世之吾辈,若条件许可,不妨也效仿效仿古人,尽量少一些物欲横流,多一些闲情雅致。


分享到:

中國香道群:92687726 我們愛香道,更愛傳統文化,歡迎愛香之人加入討論
标签:
分类:香道故事| 发布:ixiangdao| 查看: | 发表时间:2015-12-15
原创文章如转载,请注明出处:转载自中国香道 http://chinakodo.com/
本文链接:http://chinakodo.com/post/268.html

相关文章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